高关税不可持续,但须习惯中美争霸的新常态

中美的贸易战已经持续了一年多,虽然偶尔缓和过,但整体呈现逐渐升级的态势。贸易战中有赢家吗?从贸易理论上,和现实经济活动上,都可以得到论证,贸易战没有赢家,也不可持续。

图表来源:Wind
-1-
特朗普缺乏的经济学常识
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写了一本书《国富论》。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生产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这非常容易理解,如果把国家看作一个人就是:人的精力有限,让比你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你去做那些你比别人都做得好的事情。整体来说,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交换劳动成果,做同样的事情,总体成本就最小,整体的价值就最大的。这就是社会化分工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但是,现实中,就是有一些先进国家,在多数事情上,他们都比落后国家做得好,做得更有效率。难道就不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了吗?这显然也不是。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中,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所确定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
举个例子说明。假设美国组装苹果手机消耗的成本是100,中国消耗的成本是120;美国生产大豆成本是75,中国150。不管在组装苹果手机和大豆的生产上,美国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美国在大豆的生产上,比组装苹果手机的优势更加的明显。因此,在生产大豆上,美国具有比较优势;在组装苹果手机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

因为每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假设都是1000,美国全部用来组装苹果手机可以得到数量10,全部用来生产大豆可以得到数量13.33。中国全部组装苹果手机可以得到数量8.33,全部生产大豆可以得到数量6.33。

根据比较贸易理论,美国应该把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大豆,中国应该把全部资源用于组装苹果手机,双方把自己过剩的产品用于交换。只要大豆价格/苹果手机价格比(也就是大豆和苹果的交换比)在0.75-1.25之间。双方都获利!
站在美国的角度,产出是下面实线中的一点。要么最多组装10苹果手机,要么最多生产13.33的大豆,实线两端的点。要么在两者之间选择,实线上的点。

假设美国把全部资源放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大豆上,再把大豆全部按照0.75-12.5之间的交换比,我们暂且假设交换比为1,换取中国组装的苹果手机,那么最多换得13.33的苹果手机。也就是,其可以获得虚线上的产品组合。虚线上的任何一点产品组合都比直线上的多。反过来,站在中国的角度上举例,也是一样的。贸易使得两国都受益。
如果我们假设上面的交换比不是1,而是下限0.75。那么美国把全部13.33的大豆都换成中国组装的苹果手机,那只能换得13.33*0.75=10的苹果手机,跟美国自己生产的效果一样。这时只对中国有利,对美国没有什么好处。这种贸易是不可持续的。
同样,如果按照1.25的上限交换比来换,美国的可以换得13.33*1.25=16.66的苹果手机。那这时候美国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国呢?对于中国来说,16.66的苹果手机,才换回了13.33的大豆。因为中国组装苹果手机和生产大豆的成本比本来就是120/150=0.8。所以用16.66的苹果手机换13.33的大豆(13.33/16.66=0.8),与自己生产的效果是一模一样的。贸易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两个国家把双方交换货物的交换比定在中间点,两个国家获得的利益是一样的。但如果把交换比接近上限或者下限,那么其中一个国家获益要比另外一个国家更大。
-2-
顺差在中国,利润在欧美
如果仅仅看贸易总额赤字来评估贸易的公平和贸易的不平衡,是完全错误的!传统的出口减进口核算并不能反映全球价值链时代下的贸易失衡与价值分配问题。说白了就是中国出口额虽大,但是利润很低。把他看作一家公司,就是只有收入,没有利润,大而不强。
2007年7月,美国加州大学的三位学者格雷格·林登(Greg Linden)、肯尼斯·克拉默(Kenneth L. Kraemer)和杰森·戴德里克(Jason Dedrick)发表论文指出,第三代30GB iPod,中国负责的组装,几乎处于工厂生产过程的最低端,组装成本仅为3.7美元,不到iPod出厂总成本的3%,中国从中获得的价值仅有0.11美元。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大量来自电子产品,但实际上包括日、韩、德对其的顺差,由于中国出口终端产品,顺差体现在中国;但中国获得的附加值却最低,美国跨国公司获得的利润最大。

来源:Wind,恒大研究院
由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同,导致中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的格局,但美国却得到了大部分利益。如果抽象浓缩到上面的例子,就是美国把“货物的交换比制定在更接近于1.25的上限,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国几乎无利可图。也就是,“顺差在中国,利润在欧美”的格局。
-3-
损人不利己的贸易战是不可能持续的
贸易战是两败俱伤,但谁的伤害更大呢?我们看看两则CNA Insight的视频,走访一下中美两国的企业。我认为凡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视频: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经济的负面影响,CNA Inside
视频:中美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CNA Inside
-4-
贸易战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守成大国对崛起大国的遏制
中美的贸易摩擦表面上是一个贸易不平衡引起的,但中美贸易中,美国和中国都是得益者,而美国获得的利益更多,我们从上面苹果手机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重要性,拥有众多经济学顾问的美国总统不太可能不明白。中美的贸易摩擦,实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实为权力的游戏,一个居于霸权地位的美国遏制迅速崛起的挑战者中国。
新兴国家崛起,希望获得更大的权利和话语权,守成大国的经济霸主利益、权威及规则受到挑战,天然具备压制崛起国家的内在动力。历史上经济大国压制新兴崛起国家的案例比比皆是。无论是 17 世纪中后期至 18 世纪中期的英荷海上争霸、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英法之争、 1880-1910 年英国对德国进行打压,还是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美国确立霸权地位后对崛起大国苏联、欧盟、日本的遏制,尽管表面上看受到国家治理模式、意识形态、地理位置、思想文化等因素影响,但实际上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均服务于大国博弈,大国冲突的实质是权力的游戏之争,即守成大国核心利益遭到崛起大国威胁后,为维护其霸权地位而对崛起国家竭尽打压之能。
详细请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崛起的中国挑战美国的霸权,中美是否“注定一战”?》
中国已经崛起,已经让美国警觉和感到威胁,我们可能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守成者捍卫霸权,遏制挑战者,不会只有贸易战,可能还有科技战、金融战……全方位的权力的争霸会成为一个新的常态。贸易战,高关税不可能持续,但长期的全方位的争霸我们需要习以为常。就算特朗普连任失败,中美之间“打打停停,边谈边打”也会持续。
点击头像了解作者,扫码与作者做朋友。


聚集创业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线上投融资社群
长知识,阔视野,享人生,顺便赚钱!
做一个Smart 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