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蜂原创丨李锦记凭什么在福布斯榜上比肩李嘉诚

福布斯最新公布的2019香港富豪排行榜中,第一名、第二名分别是李嘉诚和李兆基。然而第三名,不是地产商、不是高科技、不是金融,而是靠“蚝油”起家的酱料大王李锦记第三代掌门人的李文达。
“李锦记”对于广东人并不陌生,而对于许多其他省份的中国人来说,可能仅仅在超市看到他众多的酱料产品,可能仅仅知道这是一个香港品牌。“李锦记”并非一家上市公司,这家低调的家族企业的背后的创业历程并不为人所知。在现代的商业社会,聚光灯往往是聚焦在地产和科技巨头上,而这个不起眼的餐桌上的酱料企业并不太吸引眼球。
今天我们揭开这家百年老店的创业故事,看看是什么能够成就这个民族的百年品牌。让其传承三代人,最终在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手上发扬光大,成为华人世界首屈一指的酱料大王。
一、熬煮百年的酱料老字号
1、李锦记的创立——蚝油宗师,传奇伊始
但凡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可能对李文达的入选没有那么疑惑。因为在海外的华人超市,甚至当地人开的市场的亚洲食品片区,“李锦记”几乎占领了所有的调味品货架。而他最出名的一味调味品就是蚝油。说起蚝油的发明,也是一段奇遇。
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出生于清朝同治年间,自幼丧父的他,与母亲靠耕田为生。和众多有志青年一样,18岁那年立志从军报国。且在省城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却遭同村富家子弟嫉妒陷害,不得不携母亲逃至珠海南水墟。与母亲一同在南水村开了一家小吃店。靠着卖包子粥食勉强糊口。
在母亲去世后李锦裳难以支撑小店,遂另谋出路。当时南水盛产生蚝,蚝肉肥美,于是李锦裳便帮人煮蚝,加工蚝豉挣钱。一天,李锦裳将煮好的蚝拿出去晒,却忘了熄灭炉火。在他回来时,一锅蚝汤几乎已经熬干,锅底仅剩一层褐色的厚厚的浓稠汁水。
神奇的是这浓稠的汁水香气馥郁,李锦裳蘸了蘸这浓稠的汁水一尝,发现这汁水无比鲜美,遂将这浓郁的蚝汁命名为“蚝油”。自此以后,李锦裳便专门熬制这样的新型调味料为生,而他的蚝油庄就命名为“李锦记”。
他不断改进配方,再加上他习武之人爽朗的性格,他的蚝油随着“李锦记”的字号很快就闻名遐迩了。这一年是1888年,李锦裳只有20岁。
然而好景不长,1902年的一场火灾吞噬了半条南水街,“李锦记”也没能幸免。于是李锦裳不得不举家迁往澳门,在这里重新挂起“李锦记”的招牌。然而面对着当地众多蚝油品牌的竞争对手,李锦记一直秉持着精心选料、调配和加工,很快便在澳门站稳了脚跟。
虽然生意在澳门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但李锦裳一直告诉家人,想要做大生意,一定要办“省城庄”、“金山庄”也就是去广州和美国开店。不得不说,在100年前,就已经有如此远大的志向,真是令人佩服。但1929年,李锦裳带着未完成的梦想在澳门去世。

(图片来源:李锦记官网)
2、第一次涅槃——开疆拓土,丰富产品
李锦裳过世后,他将股份均分给三个儿子李兆荣、李兆登和李兆南。然而大哥李兆荣沉迷于鸦片和赌博,曾经将公司的贷款全部输光。但在李兆登和李兆南两兄弟的经营下,还算不错,也靠着父亲李锦裳的关系陆续在美国广州都开了店。此时大哥李兆荣和二哥李兆登“小富即安”的心态不愿再进一步扩张企业。但小弟李兆南确认为只有不断成长才能让这份家业得以延续。
因为兄弟之间的分歧,李锦记迎来了第一次家变。争执最激烈的时候李兆荣、李兆登两兄弟一度想要将李兆南的股份买断,将其请出家族产业。但在李兆南的坚持下终于说服两位哥哥,于1932年迁往市场更广阔的香港。
然而纷争并没有结束,这种“小富即安”的风气和家族企业的权力斗争一直伴随着李锦记。甚至直到李锦记的第三代掌门人,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三名的李文达上任,李锦记还是只有特级蚝油和虾酱这两种产品。
终于事情在1972年有了转变,李文达在父亲的支持下,收购了堂兄们的股权,李锦记才得以度过这一次的转型。同年随着尼克松访华,中国政府赠送给美国两只熊猫。随着熊猫外交的热度,李锦记推出“熊猫”牌平价蚝油,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也进一步打开了香港、东南亚和北美市场。同时,李锦记进一步开拓产品种类,从原来的单一蚝油生产商转型为综合的调料生产商。
3、第二次涅槃——现代管理,重树家风
就在80年代李锦记进入快速发展期,家族又迎来了第二次家变。因为弟弟李文乐患上鼻咽癌,使其对公司的发展日趋保守。因为李文乐妻子担心哥哥会侵吞其股份,一度闹上了法庭。最终李文达与弟弟庭外和解,以800万港币收购了弟弟的股份。另一方面李锦记当时正在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扩建工厂,这一次家变让李文达不得不背负巨额负债。
随着两次家变对李锦记的打击,李文达觉得家庭和睦生意才会好。于是决定成立家族委员会,同时修订家族宪法。其中包括子女进入家族企业的条件、一视同仁任免制度、家庭股权分配、子女如何教养等事无巨细,悉数列入其中。正因引入这样现代的管理模式,才能让李锦记这个家族企业永葆青春。
二、关键成功要素
1、在一条永不衰落的赛道上,持续创新开发产品
酱料,不如房地产和金融来钱快,也不如高科技充满想象空间。然而这是满足人基本饮食需求的产品。永不落幕的行业,永恒的高频需求。经得起经济的起起跌跌,经得起时代的变迁。中国饮食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无穷无尽的产品可供开发。这条赛道本身具备成就百年企业的基础。
一个企业得以生存,产品是其最根本的东西。不管你营销做得多么好、企业文化和管理多么健全。只要产品不行,就都是扯淡。而李锦记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为在产品上精益求精。
其品牌的理念也是对细节的百分之百坚持。100-1=0“零缺陷”品质无暇管理哲学。“要制作让客人满意的食品,味道、选材、健康,样样都不容有失!”这不光是他们的口号,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李锦记曾两次以零缺陷通过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的抽查。
此外,坚持创新不断进取也是他们成功的秘籍之一。从原来的只卖特级蚝油和虾酱,扩展到平价蚝油、酱油、酸辣酱、豆瓣酱、沙茶酱、排骨酱……

(图片来源:李锦记官网)
同时在1992年,李锦记还进军了保健品行业,他的无限极品牌在保健品行业也做的风生水起。虽然由于权健的事情使得整个保健品行业成了过街老鼠。但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是一个做企业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但创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无的放矢。正如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教授说的,你的创新业务是从你原有的业务中长出来的。换句话说,你要在你原有的行业,你擅长的优势中找到创新的点。而不是没头没脑的为了创新而创新。
2、嗅觉敏锐、抓住时代的机会
我们在前一部分对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只是一笔带过,看似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实当时李锦记打北美市场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的辛苦耕耘才拿下来的。初期虽然有李锦裳朋友的帮忙,但李锦记也是不计成本和风险大胆赊销,对海外分销商有求必应。
同时历代接班人都亲自赴美调查市场、研究口味。在开拓北美市场时,硬是一家饭店、一家饭店的拜访,一个市场、一个市场的沟通。就这样蚂蚁搬家式的辛勤耕耘,才达到如今这样的市场份额。
在海外打了漂亮仗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李锦记也不愿错过这一机遇。当时很多内地人没有听说过蚝油,甚至很多人即使听说过也买不起。但李锦记还是坚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毅然投下巨资,在广东建起万吨级生产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李锦记紧随改革的浪潮,准确地跟随市场健康低盐的需求,进一步顺应市场需要出产了一大批新产品。同时还赞助奥运会、G20峰会及金砖会晤、搭载航天飞船。紧随市场热点在大陆也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看过福布斯排行榜的财富变化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富豪由于近期的经济波动资产都严重缩水,唯有李文达的李锦记保持着高达82亿美元的增长。目前,李锦记出口全球百余个国家,而中国内地已取代美洲,成为李锦记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
3、现代管理,刚正不阿地树立家风
其实我们反观李锦记,它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家族企业。古语有云富不过三代,其实就是对这种靠血缘关系而维系的管理模式的高度总结。但是什么让李锦记已经传承到了第五代依旧如此繁盛?正式他们的家族文化,同时也是李锦记的企业文化。

(图片来源:李文达传)
家族企业一直因为产权封闭、任人唯亲、急功近利、甚至兄弟反目。其实我们从李锦记的两次危机中也能看的出来这些问题确实威胁着家族企业。然而家族企业其实也有其好的一面,决策灵活、代理成本低、团队凝聚力强等优点。从李锦记的快速发展和能够绝处逢生我们也能看到这些。
所以家族企业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李文达老先生也发现了家族企业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从第四代接班人开始,他组织成立了家族委员会,并制定了家族宪法。宪法中要求家族中的儿女必须在社会上打拼过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家族企业。即使家族成员想要进入李锦记,赏罚任免也要与其他非家族成员一视同仁。
除此之外,家族宪法中还规定了家族人员的股权分配模式,甚至连不许离婚、不许婚外恋这样的条款都写在了家族宪法中。凡是破戒的一律退出董事会。从品德上到做事上,从子女教育到公司治理,完全就是一个依靠现代化企业管理而管理的家族。
欢迎加入群蜂社,
一个聚集创业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融资社群。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评论,你认为李锦记的成功要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