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挑起的关税战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

学习

体验

蜂群

拼拼

家业

美国挑起的关税战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




最近特朗普的所谓的”对等关税“真的把世界搞得很动荡,很混乱。有投资人让我发表一下看法。其实网上已经有大量的解读。我最近也是密集的研读各种的报告评论。我今天就总结一下研读的心得。


首先说,对美国的影响:损人不利己,杀敌800,自损1000。


特朗普政府此次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试图实现多重目标: 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本土产业、推动制造业回流。短期来看,这一政策可能带来一定效果。 关税收入增加,预计未来10年可为美国创造1.6万亿美元的税收; 贸易保护主义短期内可能提振部分产业,迎合国内政治诉求。


然而,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将面临严峻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

(1)通胀压力加剧 :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有机构预测今年通胀将上升2.3个百分点,削弱居民实际购买力,抑制经济增长。这是一种变相的向全民征收的方式。

(2)制造业回流困难 :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6倍)使其难以替代中国及东南亚供应链,产业链重构绝非在特朗普的任期内可以完成的。

(3)资本市场动荡 :政策不确定性已引发市场恐慌,最近美国股市、债市、汇市“三杀”,标普500指数动荡下跌,美元指数下跌2.6%,投资者信心受挫。 债市的下跌,对美国政府伤害极大,因为美国政府有3.6万亿美元的债务,这些都需要发新债还旧债,债市下跌,意味着要发更多的新债,进一步加剧债务负担。

美国这一政策虽短期施压全球贸易伙伴,但长期可能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困境,甚至加速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


接着,我们来说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短期来看,中国面临三大挑战:

出口行业受冲击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极端关税,电子、机械设备、纺织等出口依赖型行业将承受较大压力。这个影响很大,美国是消费力强而且体量巨大的市场,丢了这个大客户,影响不容小觑。

部分进口成本上升 :大豆、高端芯片等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可能上涨,但中国已通过多元化采购(如扩大拉美、非洲市场)降低依赖。


但长期来看,危机中孕育着转型机遇:


(1)科技自立加速 :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卡脖子”领域倒逼国产替代,科创板企业收入增长,有68%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正增长,显示创新活力。 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就被昵称为”川建国“。


(2)内需驱动经济再平衡 :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从2018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4%,政策层面两会提出,财政赤字按照4%安排、刺激消费等措施,推动经济向“双循环”转型。 显然中国比起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更有准备应对中美的博弈。